投稿指南
一、来稿必须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,来稿的文字复制比(相似度或重复率)必须低于用稿标准,引用部分文字的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;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,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;未一稿多投。 二、来稿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外,不侵犯任何版权或损害第三方的任何其他权利。如果20天后未收到本刊的录用通知,可自行处理(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)。 三、来稿经审阅通过,编辑部会将修改意见反馈给您,您应在收到通知7天内提交修改稿。作者享有引用和复制该文的权利及著作权法的其它权利。 四、一般来说,4500字(电脑WORD统计,图表另计)以下的文章,不能说清问题,很难保证学术质量,本刊恕不受理。 五、论文格式及要素:标题、作者、工作单位全称(院系处室)、摘要、关键词、正文、注释、参考文献(遵从国家标准:GB\T7714-2005,点击查看参考文献格式示例)、作者简介(100字内)、联系方式(通信地址、邮编、电话、电子信箱)。 六、处理流程:(1) 通过电子邮件将稿件发到我刊唯一投稿信箱(2)我刊初审周期为2-3个工作日,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,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;若3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,稿件可自行处理。(3)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,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。(4) 杂志出刊后,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。 七、凡向文教资料杂志社投稿者均被视为接受如下声明:(1)稿件必须是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,属原创作品(包括翻译),杜绝抄袭行为,严禁学术腐败现象,严格学术不端检测,如发现系抄袭作品并由此引起的一切责任均由作者本人承担,本刊不承担任何民事连带责任。(2)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,除另有说明外,只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,不代表本刊观点。由此引发的任何纠纷和争议本刊不受任何牵连。(3)本刊拥有自主编辑权,但仅限于不违背作者原意的技术性调整。如必须进行重大改动的,编辑部有义务告知作者,或由作者授权编辑修改,或提出意见由作者自己修改。(4)作品在《文教资料》发表后,作者同意其电子版同时发布在文教资料杂志社官方网上。(5)作者同意将其拥有的对其论文的汇编权、翻译权、印刷版和电子版的复制权、网络传播权、发行权等权利在世界范围内无限期转让给《文教资料》杂志社。本刊在与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或检索系统进行交流合作时,不再征询作者意见,并且不再支付稿酬。 九、特别欢迎用电子文档投稿,或邮寄编辑部,勿邮寄私人,以免延误稿件处理时间。

新材料产业文献综述的范文(新材料发展论文)(4)

来源:新材料产业 【在线投稿】 栏目:综合新闻 时间:2022年12月13日 07:25:21
作者:网站采编
关键词:
摘要:我头一次接触上述螳螂人的科幻故事,是在早期的天涯论坛帖子上。当时觉得未知又神秘,兴趣盎然。螳螂人描述的绘声绘色,栩栩如生。其殊的是,故事

我头一次接触上述螳螂人的科幻故事,是在早期的天涯论坛帖子上。当时觉得未知又神秘,兴趣盎然。螳螂人描述的绘声绘色,栩栩如生。其殊的是,故事中还加入了真实的时代背景。给人以极强的代入感,仿佛身临其境。但回味过后,不禁让人产生疑问,昆仑山螳螂人真实存在吗?

关于昆仑山螳螂人的科幻传闻故事是怎么回事?

昆仑山又称昆仑墟,是第1神山,有着万山之祖和龙脉之祖的称号。它是西部山系的主干,西起帕米尔高原东部,横贯新疆、西藏间,伸延至青海境内,全长约2500公里,平均海拔5500-6000米,宽130-200公里,西窄东宽,总面积达50多万平方公里。

在人的认知中,昆仑山处处充满着未知神秘,也容易与科学未解之谜和自然秘闻联系在一起。比如昆仑山是西王母与道教神仙的居住地。女娲炼石补天、精卫填海、西王母蟠桃盛会、白娘子盗仙草和嫦娥奔月等传说也都与昆仑山有关。但传说与现实世界的融合点,却与死亡谷发生的神秘事件有关。

这起神秘事件是从昆仑山的“地狱之门”-死亡谷开始的,死亡谷里面布满了动物的骨骸与皮毛以及人类的荒坟枯冢。1983年高原牧民进入寻找丢失马匹,却意外丧生在死亡谷。之后马群却安然无恙地从山谷出来了。令死亡谷引起了当地部门的注意。经过科研考察,原来谷内磁场强烈,容易吸引雷击,牧民之死与之有莫大关系。

而在调查的过程中,考察队发现昆仑山拥有丰富的矿产生物资源。所以,考察队准备进行更为详细周密的地质勘探活动。可这次考察,却在溶洞休息地,意外偶遇其中来源不明的物种--螳螂人。据生存下来的两位科研人员所说:

螳螂人外貌像极了刀螂,两只前肢像锯齿刀一样突出,身高两米左右,体型很大。脑袋呈扇形,与身体大小很不协调。长有触角复眼透亮,好像有着咀嚼式口器。后肢肌肉发达,弹跳力惊人。很像成虫期的螳螂,外表是黑红色的坚硬外壳,攻击性很强,并且敏捷迅速,如移动的“战斗堡垒”一般。

反观这些身上并无武器装备的考察队员,自然不是螳螂人的对手。只有两名溶洞出口位置的考察队员得以逃生。事后找到当地驻军的部队,带着火器进行搜捕。意想不到的是,现代化的机也不能穿透螳螂人坚硬的外壳,部队战士同样伤亡惨重败下阵来。

此事惊动了有关部门,部队再次携带穿甲弹等重型武器重回冰川,终于将凶猛的螳螂人围剿歼灭。据说事后经过医学解剖,发现螳螂人外壳不仅坚硬,还附有一层生物粘液。这种粘液像润滑油一样,导致普通子弹攻击无效,并不能进入螳螂人的身体内部。自此,螳螂人事件落下帷幕,由于案件太过荒诞离奇。消息则一直被封锁,以求避免造成恐慌而不准进行传播。

按理说,昆仑山平均海拔5500-6000米,人类因缺氧会有高原反应,没有氧气瓶的话不易生存。同时气温低,风大还有暴风雪,生存环境这么恶劣,为什么还会存在体型如此巨大的螳螂人呢?对此事的解释现在都有哪几种呢?

01,外星生物传闻:

昆仑山人迹罕至,环境与生态并不适合人类居住生存。但外星物种作为地外生命,却不一定要与人类生存条件相同。外星生物的长相类似昆虫螳螂也不是没有可能。比如科幻电影《第九区》中的地外文明的外星生物,形态便酷似地球上的大龙虾。也同样适应地球的气温气候和生态。而且昆仑山的人迹罕至正好适合外星物种不想被人类打扰的状态,这是不是说螳螂人便是地外生物呢?

我认为这种想法不太可信,能到达昆仑山的外星物种,文明的层级已经跨过了星际间旅行。拥有高度发达的智慧是必要的,并且还要拥有卓越性能的飞行器。当然,若是螳螂人的飞行器坠毁在昆仑山,也可以说得通。但是可以明显感知到,螳螂人的智慧发达程度并不高明,还保留昆虫的生物习性。所以外星生物传闻,我认为不可信。

02,生物进化和实验室基因改造工程:

根据达尔文进化论:所有生物物种是由少数共同祖先, 经过长时间的自然选择过程后演化而成。

螳螂与人是有生殖隔离的。所以一定不会是螳螂和人之间的杂交品种。但是不是螳螂经过千百年时间,演化和进化而来的呢?抑或是实验室人工操作,基因改进而成的螳螂人呢?

这明显荒诞不堪,螳螂这种无脊椎动物,即使是肉食性昆虫,已知体型也就在55-105毫米之间。一方面,螳螂注定进化体长,不会变异的超过螳螂人两米身高的程度。即使是白垩纪也难以达成。另一方面,昆仑山的环境严苛,常年积雪,植株很少,食物链极其稀缺。如果螳螂人是进化而来,所需的食物像小动物和小昆虫,并不足以支撑螳螂人的生存进化和繁衍。

文章来源:《新材料产业》 网址: http://www.xclcyzz.cn/zonghexinwen/2022/1213/987.html



上一篇:新材料产业参考文献类型(新材料产业发展指南
下一篇:一本历史著作或者历史小说是如何写成的(新材

新材料产业投稿 | 新材料产业编辑部| 新材料产业版面费 | 新材料产业论文发表 | 新材料产业最新目录
Copyright © 2021 《新材料产业》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
投稿电话: 投稿邮箱: